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协会概况  公告通知  新闻资讯  媒体速览  政策法规  会员天地  民教人物  校园之窗  理论交流  教育维权 
· 《关于催缴2022年会费的通知》    2022/11/22      · 关于召开会长办公会的通知    2022/04/02      · 关于召开“第十届中国民办教育发展大会暨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第二届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的通知    2018/11/13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周边 安全风险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    2017/11/09
当前位置: 首页>>教育时讯>>正文
 
 
立足新时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2019-12-21 15:29 《光明日报》    (点击: )
[字号: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一重要论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吹响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号角。

把马克思主义和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摆在教书育人首要位置。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学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必须把德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以马克思主义和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明确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方向,大力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教学体系,推动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龙头,其他学科领域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为支撑的学科体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优势学科。

当前,全党全国正在掀起积极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高潮。高校特别要利用好思政课等课堂教学主渠道和其他各种形式的宣传载体,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主线,讲清楚党的十九大的鲜明主题,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讲清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讲清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深远影响,讲清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讲清楚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部署,把广大师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使学校成为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坚强阵地。

以国家现实需求为导向,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撑。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自身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根植中国实践,以国家现实需求为导向,更好地服务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高校要按照中央要求,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校教师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把追踪现实、引领前沿的学术成果及时充实到教材中,体现到课堂上,融入教学实践各环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学生要按照这一要求,通过积极思考和实践,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为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作出独特贡献。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立足我国改革发展实践,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学术话语体系,不做西方理论的“搬运工”,要做中国学术的创造者、世界学术的贡献者。

在教材建设方面,既要深入研究“教什么”的问题,也要深入研究“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教材传授什么内容、倡导什么价值要全面体现国家意志。对于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要进行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避免直接搬运西方理论方法和名词术语。要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语言,正确解读中国现实,回答中国问题,确保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当前,创新学术话语体系、掌握话语权形势紧迫、任务繁重。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和宣传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上一条:发展素质教育 贡献中国智慧
下一条:教育决策科学化还须政策评估来问诊
关闭窗口
 

协会简介 | 协会章程 | 组织机构 | 领导介绍 |  版权所有:陕西省民办教育协会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鱼斗路18号西安外事学院南区东楼 
E-mail:sxsmbjyxh@126.com  陕ICP备14000585号-1  电话:029-8875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