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芳菲四月,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最美的景致与最美的诗词相遇,美美与共,美不胜收,让我们领略到别样的旖旎春光。
4月25日下午,“全民阅读·书香乾县”晨光文化讲堂第十讲在乾县晨光中学阶梯教室华彩启幕。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张文利女士以《元曲及明清诗歌》为题,带领我们回到“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的盛世元朝,跨越元明清长达六百多年的漫长历史,和我们一起去阅读元曲,领略明清诗歌的真味。知名职业办刊人、著名诗人、作家秦巴子先生担任学术主持,晨光中学董事长张晨及全体校委会成员、部分师生及社会文学爱好者近200人济济一堂,现场聆听了这场高水平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讲座。



活动现场

活动主持汪从英致辞
虽然气魄不如唐诗,华美稍逊宋词,可元曲别有一番韵味。它从民间的俚曲中演化而来,融合了唐诗宋词的华章锦句,携带生活的诙谐率性,字里行间流淌着轻盈柔美、自然清和。元曲既优美又通俗,既严谨又生动,句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衬字的加入让其形式更加灵活,不用注释,不用解读,别有一番意境。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讲座中,张文利教授由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中的名言导入本讲内容,一下子提起了听众的极大兴趣。
接着,张文利教授着重介绍了元散曲的概念、题材种类和尚俗的基本特点,并结合历史背景探究了元散曲“俗”的三大原因:金元之际的民族大融合,自宋代开始的雅俗文学分裂局面的继续发展,元代的儒士问题。之后,张教授归纳出元散曲创作的四大基本内容:叹世归隐,男女恋情,世俗生活,四时之景。并总结了元散曲的四大艺术特征:句式灵活多变,有衬字;曲韵运用北方话音韵;语言风格偏口语化、散文化;对仗形式多样。讲座最后,张教授以时间、诗人流派、代表诗作为线索简要梳理了明清诗歌的发展脉络。
在两个多小时的讲授中,张文利教授以生动的语言、独特的视角、精彩的讲述全面、系统、深刻地剖析了元曲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并带领大家共同欣赏了部分经典佳作。同时表达了她对到场听众的期许:能够提高个人古诗词甚至文学上的修养,更懂得去发现、寻找、表达美,让对文学的喜爱变得更纯粹。

张文利教授主讲《元曲及明清诗歌》
讲座最后,学术主持秦巴子做了精彩总结。他说,张教授视野开阔,学养深厚,她将诗歌作品与诗人本身、生存环境、时代背景打通来介绍,这是我们进入文学更为恰当的方式。每一代的文学都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政治生态息息相关,这也是不同时代的作品有她独特的风格和味道的原因所在。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图景的梳理,我们应该明确:无论是文学阅读还是研究,必须打开思路,融会贯通,方能有所收获。

秦巴子老师做精彩总结
王国维先生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而莫著与元曲。”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文学正在一步步从事功走向心灵,从庙堂走向民间,从厚重恢宏走向细巧婉约,走向生动直白。文学发展到元代,凝重深厚的诗、淡雅含蓄的词、雄奇清隽的文,都渐渐隐退,而弥漫在文坛上的,则是一片世俗率真而又平实晓畅的民间意趣。
盛世不消,元曲不散。所有的文学作品必须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有活泼的生意,才能盎然成长、开花结果。元曲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塑造的鲜明个性、书写的生活真味能历经岁月洗礼而不褪色,每个读者都能从作品中感受到自我,拨动我们的心弦。
聆听元曲,品味美好。处于新时代的我们,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而歌,应是我们作品的主旋律,这样的作品也才能永葆青春魅力,与时光共终老。
大美晨光欢迎您!下期“晨光文化讲堂”与您相约,我们不见不散!
责编/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