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协会概况  公告通知  新闻资讯  媒体速览  政策法规  会员天地  民教人物  校园之窗  理论交流  教育维权 
· 关于转发组织召开“银龄教师支持民办教育行动实施工作” 专项培训会议的通知    2024/03/15      · 关于转发中欧商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2023年会的通知    2023/12/22      · 关于收缴协会2023年会费的通知【陕民教协函 [2023]4号】    2023/11/29      · 《关于催缴2022年会费的通知》    2022/11/22      · 关于召开会长办公会的通知    2022/04/02
当前位置: 首页>>教育时讯>>正文
 
 
高校在服务“一带一路”和全球治理中要打造“五个高地”
2019-12-21 15:37 《光明日报》    (点击: )
[字号: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发掘中华文化中独特的治理理念、治理智慧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突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意愿,针对全球治理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全球治理观、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正确义利观、全球化观等一系列新理念、新理论、新主张,形成了关于全球治理的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自提出以来,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新动能,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型公共产品,为各国构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平台。

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一支主力军,在服务党和国家治国理政中肩负着重要职责和使命。高校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全球治理重大战略思想、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落实“四个服务”的必然要求,是履行办学职能的应有之义,也是加快自身发展的重要契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高校要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贡献,就需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一带一路”和全球治理研究的理论高地、智库高地、人才高地、服务高地、开放高地。

一是问题导向,打造理论高地。近年来,高校掀起了“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治理研究的热潮,众多专家学者对“一带一路”各方面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不少突破。但是,现有研究中还存在一些“盲区”“误区”,需要进一步理清思路、界定概念、梳理体系。高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重大战略研究、国别区域研究和国际关系研究,深入探讨“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治理方面的战略性、前瞻性和政策性问题,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创新作出贡献。

二是咨政辅政,打造智库高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多样,可以多借助智库等机构力量为决策提供依据。高校要立足新时代、新特点、新变化,分析研判“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治理中的重大问题,为国家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战略分析、发展评估、决策建议,拿出专业化、建设性、前瞻性、可操作的政策建议,为“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三是沟通民心,打造人才高地。当前,我国通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方面情况的人才还比较匮乏。针对“走出去”,高校要提供政治、经济、法律、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宗教习俗等课程,着力发掘和培养一批深度了解沿线国家历史文化、政策法律、语言习俗并具备开展深度项目合作能力的专门人才;针对“引进来”,可通过设立“一带一路”国际留学项目,招收政治与国际关系、经济管理与国际合作、中国语言与文化等硕士专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提供“一带一路”思路理念、规划设计、管理经验、案例模式等方面的培训,吸引更多外国学生来华深造,培养更多知华友华力量,为长期合作培育后续力量。

四是创新驱动,打造服务高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高校代表着创新的力量,要坚持科技创新驱动,以服务决策为中心,形成并充分发挥集成优势,重点围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领域开展多学科深度融合研究。要加强科技创新合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设立科研创新合作项目、推动科技人才交流,打造“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纽带。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让科技创新成果能够更多造福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民众。

五是放眼世界,打造开放高地。“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高校要秉持开放、包容、平等的原则,积极推动各国高校、研究机构、智库、企业等多方联合,通过共同举办国际论坛等方式,把“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治理共商共建共享的思想理念和制度举措传播开去,凝聚共识。要搭建更多文化艺术、教育培训、卫生医疗等交流机制和平台,全面提升与沿线国家的人文合作交流水平,丰富民间交往渠道,展示中国文明、进步、开放的良好形象,争取民心、汇聚力量。

 

 

上一条:吹响建设教育强国的冲锋号
下一条:“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关闭窗口
 

协会简介 | 协会章程 | 组织机构 | 领导介绍 |  版权所有:陕西省民办教育协会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鱼斗路18号西安外事学院南区东楼 
E-mail:sxsmbjyxh@126.com  陕ICP备14000585号-1  电话:029-88751228